从政协一号提案花落“低碳经济”到全国人大欲加强绿色经济、低碳经济领域立法,从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到代表委员议案、提案摒弃纸张,利用互联网提交“低碳”正在成为2010年两会最热门的词汇。
从节能建筑、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到低碳建筑,各种概念指向不一。姑且不论各界是否有意将各种概念作为招商引资的新名片,但当建筑遇上低碳,对于绿意盎然的“低碳社会”而言,总归不失为一件好事。
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5.6%,这是2006年建设部对中国13个城市抽样调查得出的数据。需要非常指出的是,这里的建筑能耗,指的是建筑物在使用的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包括采暖、空调、照明、炊事等等,这也是国际上通常使用的“建筑能耗”的概念。若加上建筑在建造过程和建材生产中所产生的能耗,和建筑相关的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接近半数。
2006年全国政协调研组就建筑节能问题提交的调研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按目前的趋势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9亿吨标准煤。10.9亿吨标准煤意味着什么?它相当于29430亿度电,比三峡电站34年的发电量总和还要多。
“建筑作为我国能源需求量开始上涨较快的领域,亟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十分迫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在接受《科学时报》专访时不无忧虑。
在我国“十一五”节能减排总目标中,建筑节能占据其中1.1亿吨标准煤,贡献率达25%。为完成这一目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其具体分解为5项内容,包括:实现新建建筑节能7000万吨标准煤;北方既有居住建筑节约能源改造实现节能1000万吨标准煤;建立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实现节能1000万吨标准煤;推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实现节能1000万吨标准煤;推动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以及推广绿色照明节能实现1000万吨标准煤。
2010年,距离“十一五”之末还有不到一年时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超额完成目标。
早在“十一五”之前,建设部就建筑节能开展了一系列工作。1986年,我国就开始试行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考虑到技术、执行和管理上的现状,当时中国制定了一个“三步走”的节能战略,即以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建筑能耗为基准,逐步实现节能30%、50%直至65%的目标。
然而,中国对“建筑节能”这一概念的意识觉醒一直到国家标准颁布的10年之后才真正开始。
1986年,随着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颁布,中国的建筑节能正式上路。
1996年,这一标准按照第二步节能50%的要求重新修订。对于中国南方地区以及长江流域这样的过渡地区,也逐步制定了节能标准。但据武涌介绍,这一强制性标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2001年,建设部针对北方建筑进行普查时发现,当时中国三北地区的所有新建建筑中,按照节能标准设计的只占5%,其中,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真正按照节能设计的具体方案去实施的,甚至只有2%。“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经济激励政策没有跟上,干和不干一个样。”武涌说。
而2004年,短短三年,数据悄然上升。建设部针对全国3000多个项目的检查显示,按照节能标准设计的比例上升到50%,线年的普查中,武涌惊喜地发现,在中国所有新建建筑中,在设计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比例已高达98%,新建建筑施工阶段贯彻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猛增到82%,比2007年上涨了11%,圆满完成了国务院提出的2008年度“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80%以上”的工作目标。
“十一五期间,中国城镇每年18亿~20亿平方米的新建建筑中,城镇建筑达8亿~10亿平方米,这部分已经基本实现了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武涌表示,“下一步,国家正在研究和推进农村地区建筑节能问题。”
武涌透露,到“十二五”期间,住建部将进一步提升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全国普遍执行节能65%的设计标准。此外,在不同气候区要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比如南方地区应当全面强制推广绿色建筑,北方地区应当全力发展低能耗、绿色建筑等,全面实现城乡建筑模式的绿色转型。
北方城镇建筑面积占全国的40%左右,其中7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其采暖能耗占全国建筑能耗的比重很大,所以北方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是整个建筑节能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目前这一部分的建筑节能状况并不乐观。
武涌和记者说,我国北方采暖地区非节能建筑的单位面积采暖能耗为同纬度发达国家的2~3倍,即每个采暖季大约要消耗标准煤25公斤/平方米左右,而同纬度发达国家的消耗量仅为8公斤/平方米左右,差距显著。对此,他忧心忡忡:“建筑能耗高导致了诸多问题:社会能耗高,老百姓热费支出负担重,但热舒适度不高(一般家庭室内温度只能达到14~18摄氏度)、房屋发霉现象突出、噪音大、污染严重等等。这些现状都亟待改变。”
据他介绍,按照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计划在2008年~2010年3年时间内完成1.5亿平方米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2008年已完成了3900万平方米的既有建筑节约能源改造,由于2008年是启动年,这一个数字在今后的两年中将有所提高,截止2009年,完成和正在实施的面积已达1.1亿多平方米,2010年将会超额完成国家任务。
“这项工作效果很好!”武涌对《科学时报》记者说,“去年我们对通化城关镇120万平方米的既有建筑进行了改造,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里,通化城关镇的节能率达到41.9%的同时,老百姓家里的温度还提高了!”
目前来看,既有居住建筑节约能源改造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改造资金筹措困难、技术方案良莠不齐、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应用场景范围不广、激励政策效果不太显著等等。“尽管我们肯定能完成十一五的既定目标,但是坦白地说,这项工作,推进起来还是困难重重。”武涌表示。
目前,北方城市的节能改造成本,大约在每平方米250元到300元之间。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即使按照保守估计,所需总投资也将超过7000亿元。目前资产金额来源主要由财政部补贴、地方政府配套投入,以及住户自身共同分担。其中,国家补贴大约在每平方米50元左右,个人主要承担窗户改造和维护等相关费用。
除了加强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之外,对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监管也成为建筑节能中的重点之一。
我国大型公共建筑面积仅占我国既有建筑面积的4%,但是能耗却占到了建筑能耗总量的22%,其每平米平均能耗比居民楼高5~10倍。因此,促使其按节能方式运行,促进高耗能建筑的节能改造势在必行。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财政部已经在24个省市开展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对建筑物做逐栋的能耗审计,且对北京、天津、深圳3个城市进行动态监测平台试点,实施分项计量,通过安装传感器进行能效数据采集并比较分析出建筑物各个系统的耗能状况。“根据目前的统计数据,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能轻松实现节能10%~15%。”武涌表示。
“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建筑的推广,我们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项目示范,第二步城市示范,第三步全国推广,现在已经推进到城市示范阶段。”武涌表示。
从2006年开始,中国先后启动了371个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示范项目,这些项目主要使用在的技术类型包括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等多种形式的可再生能源。
2009年,住建部已经把工作重点从项目示范逐步推进为城市级示范,覆盖了全国21个市38个县。据预测,到2010年,太阳能热水器总保有量将达到1.5亿平方米,仅这一项能源替代量就可达到1800万吨标准煤。
尽管住建部肯定能超额完成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面对“十二五”,武涌觉得,他们的工作所承受的压力不小,困难不少。建筑节能的推广,并非朝夕之功。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对建筑节能认识重视不够。武涌说,从2006年开始,国家对建筑节能的投入逐年加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同时中央采取多种形式的节能奖励的措施。“但是从执行的结果来看,有些地方省政府积极性不高,财政没有投入。中国GDP最大的一个省,前年对建筑节能仅仅只投入了50万元。”对此,武涌不无担忧。
“技术上也存在支持力不足的问题。北方既有建筑改造中,成套的适用的符合国情的技术体系还没形成,供热计量装置还存在很多缺陷。”武涌说,“政策和法规存在长效机制不足的问题,再加上现阶段许多利益相关方的能力不够,许多项目难以按照技术标准来推进和实践。”
“中国城镇化已确定进入快车道,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使建筑成为低碳和绿色的建筑,大大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武涌说,“建筑节能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消费,带动有关技术进步,以及带动相关产业,材料设备发展等都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建筑节能事业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